“东学西渐”暑期社会实践队:匠心传非遗,文脉颂中华
发布时间:2025-07-08 浏览次数:
2025年暑期,“东学西渐”实践队秉持文化传承使命,以创新视角深入探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。实践队特别策划中国结编织和古法香牌制作非遗文化体验活动,邀请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留学生共同参与,通过沉浸式手作体验、多语言讲解与互动交流,让非遗技艺成为跨越语言的文化纽带。活动吸引了来自多国的留学生参与,现场互动氛围热烈。
7月6日,实践队员带领留学生体验中国结编织。活动开始,实践队员通过英语讲解,向参与者揭示了中国结的历史渊源。从战国时期的“绳结记事”到明清时期的装饰艺术,中国结跨越近两千年,承载着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。随着讲解的深入,外国留学生们被深深吸引,他们纷纷动手尝试。在介绍中国结的种类与象征意义时,无论是“如意结”的吉祥寓意,还是“盘长结”的永恒内涵,都令中外学生惊叹于其技艺之精妙与文化之深厚。
实践队员与国际学生聆听中国结文化的介绍
实践环节中,参与者亲身体验了中国结的制作工艺。从基础的云雀结到复杂的二回盘长结,彩绳在指尖缠绕交错,时而挑压,时而穿绕。尽管初次尝试难免错漏,但最终散乱的丝绳逐渐成形为精美的结饰,让国际学生直观感受到“绳结如人生,错落终成章”的东方哲学。活动尾声,队员们以“结”为喻,传递“联结世界”的愿景,引发广泛共鸣。
实践队员正细心讲解制作步骤
7月7日,实践队以古法香牌制作为主题,邀请多国留学生共赴一场跨越时空的“香气之约”。活动全程以英语讲解互动,让国际学生在亲手制作中,感受这项传统技艺里的东方智慧与生活美学。
活动伊始,实践队员用英语娓娓道来香牌的历史脉络:从汉代的“香佩”到宋代文人的随身雅物,这项技艺延续两千余年,与同时期的古埃及香料工艺相映成趣,展现了人类对“香气”的共同追求。讲解中,沉香的醇厚、檀香的清冽、艾草的温润等香料特性,以及“平安”“吉祥”等纹饰的象征意义,让留学生们频频点头,对这方寸之间的文化密码充满好奇。
国际学生和实践队员聆听香牌的介绍
实践环节里,参与者们体验了香牌制作的完整流程。从按比例混合香粉,到加入粘粉揉制成泥,再到填入模具压制成型,每一步都考验着耐心与细致。起初,有人因香泥干湿不均难以塑形,有人因按压力度不当导致纹样模糊,但在实践队员的示范指导下,一块块带有祥云、花卉等图案的香牌逐渐成型。当指尖捧着自己制作的香牌,感受着天然香料的淡淡芬芳,留学生们真切体会到“慢工出细活”的匠心,以及“草木有灵,器物载道”的东方生活哲学。
国际学生和实践队员正在认真制作香牌
活动尾声,实践队员以香牌为喻,寄语“让香气联结心灵”,希望这份亲手制作的信物,能成为大家心中一份持久的文化记忆。现场掌声阵阵,不同语言的赞叹声交织在一起,为这场“以香会友”的交流活动画上圆满句号。
实践队员展示制作完成的香牌
本次实践活动中,中国结编织与古法香牌制作两大非遗体验项目圆满开展。参与者们不仅收获了亲手制作的精美中国结与典雅香牌,更在绳结编织、香牌调制的过程中,真切感受到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。同时,各国的青年朋友们通过非遗艺术与中华文明对话,让承载千年智慧的非遗作品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,在世界青年心中播撒下理解与热爱的种子。未来,“东学西渐”社会实践队将秉持文化传承的使命,深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探索与传播,共同书写文明交流互鉴新篇章!
厦门大学外文学院宣传中心
文/陈宇航 周宸毅 张子晗
图/王露瑶 张雅琪
编辑/陈胤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