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西语怎么说都队”暑期社会实践队:寻根闽南·对话非遗
发布时间:2025-07-12 浏览次数:
当打铁花在厦门老院子的夜空绽放出万点流星,当布袋木偶在指尖演绎千古传奇,当嘉庚建筑群在龙舟池畔诉说着百年沧桑,“西语怎么说都队”实践队开启了一场为期三日、贯穿厦门老院子与集美学村的文化寻根之旅,以“探秘闽南文脉·感悟非遗传承”为主题,完成了一次沉浸式的文化解码,以脚步丈量闽南文脉的厚度,用心灵触摸非遗传承的温度。
溯源信仰密码,唤醒指尖技艺
7月12日,实践队走进厦门老院子三面妈祖文化区。队员们通过专业的讲解,深刻体悟“立德、行善、大爱”的精神内核。午后,红砖古厝成为鲜活的教科书。燕尾脊划破天际,出砖入石的砌墙技艺诉说着闽南建筑的匠心独运,队员们认真为后续对比嘉庚建筑的中西融合做好笔记。在非遗剧场内,方寸舞台乾坤变幻——布袋木偶戏艺人指尖翻飞,《三国》英雄跃然眼前。队员们走进后台,亲身感受“五指赋魂”的魔法:食指控头、拇指中指操手,笨拙的模仿中更惊叹于“一根丝线牵动悲欢”的技艺精微。
夜幕降临,老院子露天广场化作非遗的火焰剧场。炽红的铁水被击向夜空,绽开漫天金雨;火壶舞者身姿矫健,铜壶翻飞似游龙,在惊险与诗意中演绎民间“以火驱邪、祈福纳祥”的古老哲学。火光映照着一张张年轻而专注的脸庞,非遗不再沉睡于典籍,而是化作直击心灵的视觉史诗。
队员在老院子景区
解码南洋史诗,触摸嘉庚风骨
7月13日,实践队聚焦“闯荡”与“融合”,在老院子南洋叙事区感受“码头离别”雕塑的愁绪、“异国矿山”场景的艰辛、“衣锦还乡”祠堂的荣光,三重空间串联起一部闽商“爱拼才会赢”的奋斗史诗。队员们驻足倾听仿真场景中的口述历史,笔记本上写满了华侨背井离乡的沧桑与反哺桑梓的赤诚。
午后,实践队来到集美学村,一场与建筑美学的对话徐徐展开。龙舟池碧波如镜,倒映着道南楼“穿西装戴斗笠”的奇崛——中式屋顶庄重,西式廊柱挺拔,成为华侨“根在华夏,身渡南洋”的身份隐喻。南薰楼则更显瑰丽:哥特式窗花与闽南彩绘碰撞,哥特式尖拱与闽南红砖辉映,凝固了跨文化的艺术交响。在文确楼(陈文确兄弟故居),泛黄的侨批(书信)原件揭开历史一角:字里行间是游子的牵挂,随信附寄的“批银”则成为建设集美学村的血脉支撑,队员们深深体悟到“侨汇经济”如何成为故园重焕生机的隐形脊梁。鳌园石雕长廊则是一部镌刻于石的“南洋奋斗史”:矿工佝偻的脊背、商船破浪的雄姿、学堂琅琅的书声……粗粝的线条勾勒出华侨的血泪与荣光,也无声传递着陈嘉庚先生为国兴学育才的毕生信仰。
队员们在陈嘉庚纪念馆
队员在集美学村
聆听艺术叙事,再造文化记忆
7月14日,队员们重返老院子《闽南传奇》秀场,以研究者视角解构非遗元素如何赋能叙事:南音的幽婉成为离愁的注脚,歌仔戏的酣畅化作拓海的豪情,高科技旋转舞台让妈祖巡海的神话有了沉浸式表达。在非遗工坊,队员们尝试拓印红砖纹样、编织彩扎,多重感官的参与让文化记忆从“知道”变为“懂得”。
行程的最后,队员来到集美大社文创区。传统古厝变身艺术空间,南洋花砖化作潮玩设计,古早味小吃被赋予新包装——文创的力量让队员们看到闽南文化在当代语境中重获新生的可能。这份“记忆的转化”,正是对三日文化深潜最生动的回应。
队员们在老院子闽南传奇秀
根植沃土,青年何为?
三日的深度行走,是一场队员们与非遗文化跨越时空的对话:在妈祖的香火中读懂乡土信仰的凝聚力,在红砖的纹路里触摸建筑承载的族群记忆,在木偶的丝线间感受非遗传承的倔强生命力,在侨批的字句里领悟家国情怀的千钧之重,更在嘉庚建筑的每一块砖石中,照见一位华侨教育家“为民族塑魂”的毕生求索。
青年一代的文化实践,不止于“看见”,更在于“唤醒”——唤醒对文化基因传承的自觉,唤醒守护与创新的担当。正如队员们在总结中所言:“闽南的海洋气质与嘉庚的报国情怀,共同浇筑出一种精神坐标——它告诉我们,无论走得多远,都要记得为何出发,并以今日所学,让古老的文明在当代焕发新生。”
厦门大学外文学院宣传中心
文/林颂珹
图/务钰佳
编辑/林静钰